我国开始起步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方法论体系。不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从国家层次强调了方法论的重要性。该《发展战略》中的电子政务行动计划指出:“建立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审计和监督。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作为指导。这一点,在我国信息化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已经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在2006年北京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北京信息化的工作”。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办公室主任朱炎则表示:“‘十一五’期间做好北京的信息化工作,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运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居民结合,安全可靠的方针,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北京市的信息化工作确实转入科学发展的通道。也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反过来,信息化工作要成为把经济社会引入到科学轨道中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当前,已经有研究机构在关注局部领域的方法论,例如针对现有电子政务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中心提出了“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指数”的方法,希望从结构设计上进行改进,从而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指数方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努力把握“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行政生态关系。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奇平则非常认可这种电子政务评估方法论。他认为:“电子政务的就绪评价与能力评价,是基于就绪状态与能力状态测度的电子政务事实判断。就绪评价与能力评价是电子政务评估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姜奇平指出,启蒙运动通过倡导“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业化确定了长期的规则和秩序;那么,信息化作为又一次启蒙,针对启蒙理性僵化、反创新的本质,倡导“变的本身不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持续推进自发生成和演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T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