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在多年的发展之后,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以及与业务结合的深入,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位专家在参加完某部门的决策支持系统规划项目感慨地说。这个项目,原本计划采用封闭开发的方式,利用一周完成规划。结果一个月过去了,才匆匆完成。“很多时间都浪费在对于项目范围、业务需求的争辩上了。”这位专家指出,“虽然号称有项目管理,但是实际执行得并不好。几百万元的信息化项目,还比不上十几万元钱的装修工程有章法。”
信息化建设,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的领域。从国家的层次上,已经被定位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而政府行业的信息化,则是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如今,尽管有不少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实现信息化。于是,往往是领导层在各种会议上大谈信息化的重要性,号召全员配合,任何人不得阻碍信息化建设。但最终在项目真正实施中,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信息化的责权利难以落实,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规划不符。
先行者FEA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助理、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千祥指出:“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信息化的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在政府信息化工作中的体现之一,是电子政务的成功其组织必须从管理层面考虑,而不能仅从IT建设的层面展开。
搞电子政务建设多年的美国政府,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基于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于1999年提出的“联邦政府组织架构框架”,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办公室于2002年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统一规划———联邦基础架构(FEA),并为此专门成立了“联邦基础架构项目管理办公室”。这一架构,将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都纳入其5个参考模型,即绩效参考模型、业务参考模型、服务构件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技术参考模型,从而使美国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管理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细节与资金供应的管理转向基于绩效评估、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的制度化的例行管理。
美国电子政务联邦基础架构,实际上是对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府建设所做的统一性规划。该构架的应用,表明美国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府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现在,美国电子政务联邦基础架构已被应用于美国联邦政府2006和2007财政年度的预算编制,正在成为联邦政府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内容与操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