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电子政务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几年的发展和现状看,地方电子政务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电子政务框架称之为深入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资源的整合应用。
几年来地方电子政务经过逐渐探索和不断积累,不少地方已经建成了众多的应用系统。作为一般规律,按这种轨迹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应进入整合阶段,整合相互孤立的应用,整合零散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范围和程度,从而提高地方电子政务的整体效能,以支持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
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整合是相辅相成的。地方电子政务发展到目前阶段,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产生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在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不但带来了大量的重复采集,更存在着大量的不一致现象。应用系统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问题会成为主要矛盾而制约系统的整体效能。而电子政务建设的真正效果恰恰在于整体效能的提高。因此必须对这些相互孤立的数据集合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并建立合理的更新机制,做到一数一源,避免重复录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从而成为能在全局范围内为众多应用所共享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整合的基础上,地方电子政务才能够继续扩大规模、深入发展,不但提高每一个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电子政务的整体效能。
根据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的轨迹和现状看,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整合是跨入新阶段的迫切任务。
二、地方电子政务有待加强的两个方面
从信息化角度看,电子政务的工作对象是数据和信息,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交换、共享和协同,而协同的前提是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地方电子政务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而整体性、系统性的主要表现是交换能力的飞跃、共享程度和协同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提高。从目前情况看,地方电子政务在这些方面亟待加强。
1、数据交换方面
地方电子政务目前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数据交换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目前采取的交换模式属于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交换。每个应用系统针对本身的需要专门开发专用的数据交换子系统。例如网上审批系统、社保系统、OA系统等。这种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换系统无疑是与应用系统紧耦合的,随着交换内容、格式、交换数据的结构变化,交换系统也要跟着修改。将来新的应用系统会不断上马,按照这种做法,不但重复投资,更会形成许多个交换平台,交换路径纵横交错,交换接口众多,给开发带来巨大的工作量,Gartner Group根据调查统计,用户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30%-40%的费用都浪费在与业务逻辑无关的各种接口的开发和维护方面。
过去应用较少的时候,应用之间、个别部门之间通过建立专门的点对点的交换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但随着应用的大量增加,参与交换的部门越来越多,接口数按n(n-1)规律急速增加。对于有8个应用系统的情况,如果采用传统的点对点互连的方式,则需要56个接口。每一个接口都需要根据节点单独设计。所以随着节点的增加,这种点对点的交换就显出了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交换复杂,开发成本高,维护困难,交换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无法保证等。如果采用数据交换平台技术,接口数量很少,8个应用系统只需要16 个接口,且采用统一的接口标准,不同的节点要完成交换,只需要进行适当的配置,无须单独编程,不但经济,且能保证数据交换的可靠、安全和交换效率。
目前,地方应用系统还不是很多,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都还不多,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进,这些数据交换量将迅速扩大,交换节点迅速增加,如果继续维持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交换模式,交换将会成为制约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行的主要矛盾。所以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战略性选择,各地都应尽早建立统一交换平台,来解决现有和未来应用系统的交换要求。
2、信息共享方面
地方电子政务在公众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全面深入发展有赖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实现。共享的目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目前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尤其是部门之间、应用之间的共享。
辖区市场、经济、行政、市政、政务公开等方面的信息一旦从孤立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状态,经过规范化采集、整合、管理,变为彼此关联的、家底清楚的信息体系,成为常变常新的活水资源,就形成了对地方的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宝贵资源。
三、地方对共享交换平台的客观需求
建设地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是解决上述共享与交换问题的关键措施,共享交换平台是推动和实现资源整合和应用整合的必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