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软件企业要合起来,组成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与各种应用软件的产业链,形成中国的航空母舰,与国外的IT巨头抗衡。
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个阶段性成果,各级政府网站、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等一些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行政水平。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现状,即国产软件的使用率相当低,由此带来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采用了国产软件建设电子政务,我们有必要总结电子政务国产化的经验、冷静思考、理清现状,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找到真正的出路,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
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
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有1/3~1/2的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大部分都采用国外软硬件设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不到10%的政府使用国产软件,约为30%的企业用国产软件。
采用国外产品将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产生极大阻碍作用。
首先,采用国外产品耗资巨大。据统计,沿海地区一个地市县的电子政务投入约为400万~500万人民币。以广东南海市为例,其电子政务的投入高达3000万,全部采用的国外设备,这个投入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如此高额的投入,系统运行情况却并不好,最典型的问题是系统运行效率不高。原因很简单,应用开发人员没有掌握系统性能优化技术;国外产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人员并不了解核心技术,不可能解决性能优化问题,也不可能让应用开发商掌握优化技术。而一个简单语句的改动,往往可以使系统的性能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其次,使用某些国外软件存在着安全隐患。
2005年,安全人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发现812个漏洞,微软每月都有发布补丁计划,7月份甚至一次性发布7个补丁。2006年5月,德国信息安全机构工程师发现,甲骨文数据库产品至少还存在44个未修补的漏洞;从ORACLE7~ORACLE9测试出350万个Bug。到目前为止,甲骨文仍然有250个未解决的Bug。
漏洞和后门的存在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使用某些国外产品面临购买、维护成本极高,资金困难,漏洞隐患重重,服务价格昂贵等种种障碍,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信息化建设。
而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高昂的费用,大部分政府及企业无力进行信息化建设。例如,西北地区的信息化程度只有3.3%,华中地区只有8.3%。如果采用国外软件,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费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13金工程光买数据库就需要1000亿元,电子政务购买数据库需2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国外软件产品的功能在我国用户平均使用率不到30%,大部分功能只是一种时尚,这是信息化产品的一种“超前消费”。当技术人员尚未掌握旧版时,新版又出现了,客户更新新版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金。
中国软件产业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绝大部份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国外的基础软件之上,国外基础软件占中国市场的90%。中国软件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只有2.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代理国外软件产品。
中国软件企业相对比较小,与爱尔兰、印度这些国家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基础软件力量相当薄弱。究其原因,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是国产软件不稳定,Bug太多。
实际上,在软件行业有个公理,即软件的正确性永远无法被证明,任何企业的任何软件在任何场合都不敢声称是正确的,因为即便当时没有发现Bug,软件仍然还存在很多潜在Bug。
软件就其本质来讲,是个人劳动的作品、工艺品。
因此,国产软件难以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软件不用就不可能成熟,国产软件正是因为缺乏广泛应用,导致潜在Bug无法及时发现和改进,产品难以较快成熟;第二,管理上存在问题;第三,软件工程师需要建立牢固的责任心。
另外,软件价值观制约软件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国产各基础软件产品经过几年的市场考验、完善,已经完全达到实用、可用、好用的程度,也有大量的成功案例。
以某数据库厂商为例,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功应用在银行、消防、公安、电子政务、制造业、税务、教育等12个行业,装机率已达20000多套。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在7年前与该数据库签订了行业买断协议,在全国31个省应用;武汉119指挥中心运用该数据库3年未停机;湖北黄石锻压机械厂、黄石纺织机械厂等PDM CAPP软件全线基于该数据库使用。
图注:各个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