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很紧,也没什么资源”是很多政府信息主管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政府做IT的,地位都很低。领导职位越高越不懂IT,你要讲职称、讲机构改革、讲党的历史,他非常懂;你要讲IT、讲流程、讲外包 ,他就不清楚了,领导对我们的态度是你告诉我你能干什么,最好还不要钱!”7 月18 日下午,在中国电子政务运营案例研讨会小组讨论会上,某政府信息中心主任说完这些话后,会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主持人感到有些尴尬,可能觉得这话说得有些重了。不过,会场的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就有人开始鼓掌。在场的很多政府信息化负责人都觉得这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 资源缺位 吉林省人事厅信息中心主任曲云珍负责建立的吉林省“135 万人财政拨款数据库”支撑着22 项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但建库的资金和设备都是她从其他部门“借”来的,维护经费更是“化缘”而来的。为了筹措运维资金,曲云珍还帮别的政府机构建一些小信息系统,每年向他们收取300 元的“系统维护费”。但对她而言,这些钱全加在一起,也仅是杯水车薪。 “既然没钱,那靠什么做工作?”曲云珍回忆起23年来的职业生涯,只能列出“一是要有良心,二要有艰苦朴素的精神”。“我们就是没钱、没权。” 吉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服务中心主任徐彩晶率直地说。从1993年进入省政府办公厅从事信息化工作开始,徐彩晶经历了吉林省电子政务发展的各个时期。自2000年开始,她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吉林省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上。然而,她打造“网上吉林”的梦想实现得并不顺利,因为她能支配的运营费用每年只有40 万元,这只够日常运营开销,远不足以成为推动“网上吉”的动力。 徐彩晶:其实我是痛并快乐着 徐彩晶的窘境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电子政务网络中心主任张建荣看来,很正常。他说:“靠吃饭财政,根本做不好电子政务。”去年,张建荣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机会——中国电信大力拓展北方市场,再加上尖草坪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他得以动用几百万元资金建成了尖草坪区政府集群网络。去年,这个项目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县级政府网站20 强。 今年,张建荣的日子又不太好过了,因为除去20万元的人员费用和25万元的网络租用费,他手里的运营经费仅剩下4万元,想在今年完成的网站升级改造项目又成了一件“无米下锅”的难事。 不过,即使运气好、有资金,张建荣觉得要把工作做到“让领导放心”并非易事。他认为,政府网站在电子政务中的角色犹如“外壳”,“数据库、信息平台、应用系统才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骨架,如果骨架搭不好,政府网站就是一个空壳”。然而,要把各机关单位的政务系统整合为一体,让“外壳”不徒有其 表,这决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缺乏足够的权力整合资源是政府信息化负责人共同面临的另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决不是靠良心和化缘能解决的。作为一个下级单位想协调一个区、一个市,乃至整个省的电子政务资源和行政资源,的确是“螺丝对不上螺母”。 至今,吉林省政府网站还无法把任何一项行政审批从办事大厅搬到网站上。为了填补空白,他们决定先实现部分审批的网上迁移,试点仅涉及6个部门和12个单位。按照计划,这项工作应该在今年6月完成,但到目前为止能够实现的网上审批依然是空白。事实上,2001 年吉林就设立了政务办公大厅,随后为了改进审批流程的规范化,今年上半年又成立了审批办公室。然而组织机构的变革始终不能帮助徐彩晶解决根本问题,由于各部门责任与利益互相胶着,目前为止,吉林仍没有一个可公开行政批审流程。这些看得见却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徐彩晶“权力边界”。 需要整合资源才能功效最大化的电子政务因为权利的条块分割,“最后谁也管不了谁,区是区、市是市、省是省,各搞各的。有资源的单位搞得好,没资源的单位什么也办不成。” “其实我是痛并快乐着。”徐彩晶说,快乐是因为做出了一些成绩,痛苦是因为资源所限,很多事想到了却做不了。 政府少位CIO 对于去年所获殊荣,张建荣有些不以为然——由于缺乏资源,“网站上的应用都是空的”。他觉得只要有了资源,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上海的电子政务做得不错,因为他们有资源。”在听到上海全市884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已经有820项可以在网上办理后,张建荣说:“尖草坪区政府网站和上海市政府网站上都有‘政府办事’,但我们点击进去只有一项应用,而上海几乎包含了所有应用。”上海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管理中心主任孙松涛说:“上海的电子政务搞得好,其实最关键的是一把手非常重视。”在他看来,缺乏资源是电子政务普遍存在的难题,政府设置CIO 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CIO能够从比信息中心更高的层面制定电子政务策略和整合资源。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普遍缺位责权利清晰的CIO,于是,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往往得依靠一把手的战略思维。 早在4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17 号文件,指出要把电子政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近几年,各地政府也逐步提高了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力度,并纷纷设立了各级政府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全国各省市一样,山西省也建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尖草坪区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属于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下设处室,主要负责电子政务的规划、协调和实施工作。按照这种全国统一的建制,担任组长的一般都是各级政府的一把手,他们在调动资源和统筹规划上理应“顺风顺水”。不过,这种建制对于电子政务“由谁拨款、由谁负责、如何工作”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位。因此在很多政府信息主管看来,信息化领导小组更像一个虚设机构,很多地方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人员编制。 这样看来,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政府CIO制度,就不难理解“用小螺丝拧大螺母”的难度了,同样也不难理解“即使有了投资,却往往拿建设千兆光纤网络的钱建桌面系统”等看似重视又毫无重点的投资策略了。 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省、市、区政府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政务流程再造(GPR)。这一环节的缺失不仅让电子政务在实施过程中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深层着力点,甚至不能保证一些初级应用产生效果。这也是未来政府CIO需要着力打造的重点。但是电子政务的“短板”仅仅是缺位政府CIO 吗?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认为,从长远来看,电子政务是涉及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改革。这场改革的关键因素除了要赋予改革的执行者充足的资源外,更要在经济、资源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各地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孙松涛:上海市政府网站就是建立在打通了各部门资源壁垒的基础上 据孙松涛介绍,上海市政府“搬到”网上办理的每个事项都会涉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甚至是政务重组,其投资都是百万元级的,有的甚至是千万元级的。目前,上海的50 多个委办局、19 个区县从事政府网站建设的专职人员就有400多人,每个节点上都有专项资金保障。这样的资源投入,对于国内大多数省市而言,几乎不可能。我国区域条件和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条件都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大多数中西部省市和相当一部分发达地区的政府信息主管来说,即使各种资源可以“形式上到位”,但受限于地区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他们的工作也只能从“见缝插针式的小打小闹”开始,一点点地推动。 窘境中前行 “就算没钱,我们也要尽量把事情办成,审批流程办不下来,我们就天天去催。”徐彩晶说这话时,非常坚定,尽管她承认很多时候她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呼吁、再呼吁”。“如果没有了我们,可能连信息传递的人都没有了。”张建荣认为,有了他这个部门的存在至少为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搭建了一座桥梁。目前,尖草坪区的内部公文系统已经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代替了传统的办公方式,“事情总得有人去推,你不推,怎么可能会动呢?” 张建荣今年又遇上了“无米下锅”的难题 如今,“从监管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轨、深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电子政务也被称为这场转变中的“手术刀”和“加速器”。如果工作在第一线的政府信息主管们长期需要自己寻找各种资源,那么最终“营养不足”的,就不仅仅是神经末梢上的细胞了。 “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非常大。” 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陈拂晓认为,国家多年来在“金”字工程上的巨额投入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在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中,12 项“金”字工程和国家4 大资源数据库好比一个个条状地基,区县、市、省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如同块状的钢筋和水泥板,现在已经到了如何把这些条状资源横向打通的时候了。 “上海市政府网站就是建立在打通了各部门资源壁垒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的电子政务水平到底如何,从其政府网站就能看个大概。”在孙松涛眼里,上海市政府网站代表的就是那块“已经浇灌成型的水 泥板”。 然而很多政府信息主管在审视自己手中的资源和所处环境后,谁都不敢轻易学习成功的“上海模式”。对他们而言,“上海模式”的很多成功因素可遇不可求,他们眼下唯有想方设法在窘境中努力前行。(it经理世界)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上海网站建、专业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站推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