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付款 | 地理位置 | 帮助中心
 
 
 
我们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十大创新突破点(2)
网络  发表时间 2006-4-27

但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我国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在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之前,我国在创新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可能成为阻碍我国成为一个创新
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我国,国家创新的氛围基本形成。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也体现在以前在科研体系中的一些问题也得以暴露出来。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创新体系。自1986年国家提出“863计划”,到今天已经20年,各种创新基金与计划的成立,客观上形成了一个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从那时到现在,我国在国家层面通过各项扶持基金、科技攻关项目等方法,大力鼓励、推进自主创新,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研发,从而在信息技术、农业、能源和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中国,也从跨国公司眼中的最大“市场”,逐渐变成一个可以培育新技术的“富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

  而在国家层面,目前,我国各项国家科研计划在科研项目申报、资金使用、后续跟踪、项目负责人制度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体系。无论是863计划还是973计划,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申请等手续以及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大都可以在科技部网站上找到相关信息。而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我国也初步形成了一套体系。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介绍,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研究表明,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比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跟那些创新型国家比起来,我国业已形成的国家举国创新体制还不尽完善。但是,对于在20年前在很多民用科研领域一穷二白的现状来说,已经难能可贵。

  但是,过去取得的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比如,包括863计划在内的很多科技发展计划,历来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老问题。”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直言不讳地表示,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

  “首先是体制方面
,‘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的科研成果就是为了出论文、做鉴定、评职称,并非是市场真正所需;其次,‘产学研相结合’缺乏相应政策的支撑;此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承认和保护。”

  而专家们在总结创新的经验时表示,“产业化率低”是最需解决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把“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作为搭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第一项基础工程,重点强调企业在创新当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以往由科研院所“扛大旗”的局面正悄然发生改变, 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逐渐形成。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来的创新生态链断裂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创新“环”,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通过进口设备、零部件及合资等形式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科研院所在产业化的大旗下纷纷创办实体,中关村内校办企业、所办企业遍地开花; 而政府有限的科技经费只能像撒胡椒面一样“普渡众生”。“20多年过去了,才发现核心技术用市场换不来,用钱也买不来,只能通过自主创新。”

  而以IT产业为例,目前,我国要实现战略突破,需要着眼于一些重大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而这些又往往是仅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依靠国家力量建立一条创新生态链才是可行的方案。比如,上一条第五代TFT液晶面板生产线需要12.5亿美元,上一条第六代线需要20多亿美元,上一条第七代线需要30多亿美元,这是国内任何企业几乎都不能独立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创新型国家有多远?

  “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发展目标。”

  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个目标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定性方面说,我们要依靠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第二,使得创新成为社会普遍行为,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基础。第三点就是在创新的制度层面上,我们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新型国家、国家、十大创新、新突破点、免费制做留言板

 

-->更多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2005 上海巧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沪 ICP 备 05001802 号
网络实名: 上海网站建设上海网络公司上海仓存管理软件 电话: 021-50757260 50769776 50758883 传真: 50757260-14
地址:上海市浦东枣庄路 683 号(金杨经济服务中心) 6 楼 邮编 :201206 E-mail:webmaster@soeas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