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 我国创新的现状到底如何?是什么阻碍了创新的步伐?有哪些领域可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突破口?我国距离一个创新型国家有多远? 在2006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提出了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伟大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组织了2000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则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事实上,国际上尽管对创新型国家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却是一个笼统地评价。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其实是对一个国级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那么,我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创新型国家是什么? “所谓创新型国家,主要体现在国家发展不是通过要素驱动,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而这具体体现其在创新投入、知识产出、创新产出以及以我为主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副组长王元介绍说。 专家表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创新型国家主导的。这样的国家有20多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都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通过各种手段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国家竞争力上,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研发投 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在实现国家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上,不同的国家方法不尽相同。这不仅取决于其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优势,也与其国家资源、文化、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有关。比如,截至目前,我国创新主体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上。而在美国,中小企业却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专家分析说,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在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有82%来自中小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也着力为中小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起步与研发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其创新市场化。 在日本,自主创新体系则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目前日本民间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研究费用总额的80%,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近几年日本每年研究经费的总投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在全球保持着最高水平。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创新体制与日本非常相似。但是,反映到经济生活中,还存在很大区别。目前,一方面,国家高调推进与鼓励创新主体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而另一方面,限于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我国的企业欲科研院所在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与创新成果市场化问题上困难重重。而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的特性与我国的内需型经济形成了鲜明反差,这也成为反差巨大的客观原因之一。 而在另一个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芬兰,产学研三位一体是技术创新机制的突出特点。据统计,在芬兰,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有合作项目的企业约占50%,大大高于欧洲其他国家。这远远高出我国的高校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芬兰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对它来说,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了鼓励芬兰企业的出口创新,芬兰成立了芬兰贸促会,由芬兰政府和公司企业共同参股,以商业服务形式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现在,芬兰贸促会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1个出口中心,一直密切跟踪所在地区和国家的市场变化,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和新的市场。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一个科技创新论坛上表示, “中国目前的GDP占世界的7%,而科技投入只占世界的2%,这2%来带动7%,这很不正常。”马颂德说,“中国已经生产了全世界70%的鞋子,组装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和世界上一半的个人计算机,靠产品组装式的高技术产业,中国的发展空间将变得非常有限。” 这促使我国必须尽快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型向创新驱动转变。 关键词:新型国家、国家、十大创新、新突破点、免费软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