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付款 | 地理位置 | 帮助中心
 
 
 
分析:中印IT培训模式之辩再度升温
巧创网络  发表时间 2005-10-26

          软能力培养呼唤本土化模式

  “中国IT培训市场要警惕深陷对印度模式的依赖。”软件工程专家、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商经济学院教授居德华近日对记者表示。作为一直关注着印度IT培训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的资深IT教育专家,居德华教授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2月27日,在2005年中印软件产业峰会上,由印度政府大力支持的印度企业披露了对华软件市场的投入扩展计划,未来可能在中国占有50%以上的市场。而印度前几大IT培训公司已在中国开辟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图谋中国中高级软件人才培训市场。

  面对印度的“贴身”竞争,国内IT培训界的专家们一致担忧:中国软件产业向印度敞开大门,将会危机重重。在对“印度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中国必须建设和发展自己的IT培训产业,建设中国的IT人才基础工程”。

  中印软件产业格局迥异

  到底“印度模式”在中国怎么了?

  按照华育国际副校长邓江的观点,“培训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满足中国软件人才的培训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国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是印度模式在中国遭遇的最大问题。”据他分析,中印两国的软件产业格局是不同的,不可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

  据印度《国家长期IT政策》披露,2004年印度软件出口值为120亿美元,其中IT培训与服务业务的年出口值接近50亿美元。印度政府还大力扶持国内IT培训的领军企业走向海外,形成跨国IT培训集团。“12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决定了印度软件业必然会以外包为主。”一业内专家认为。而市场研究机构Garter的研究报告也进一步表明,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大国之一。

  “并且,12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也催生了印度软件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印度有很多企业通过了CMM五级认证,比较适合美国的标准。拿到美国的订单后,他们有水平很高的人对项目进行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解、代码的编撰,最后扔给印度国内,靠着印度国内大量的“软件蓝领”去给它编程、测试。“这就是印度软件外包业务的典型运作模式。”专家说。所以在印度会存在超过两万五千名员工的公司,这是不可思议的。

  反观中国的状况如何呢?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04年中国软件业总产值为2200亿元,但出口值仅为总产值的十分之一,IT培训产值更是少的可怜,仅有33.5亿元,显然中国是一个软件内需国家。而且,中国95%以上的软件企业在五十人以下,他们很少能拿到欧美国家的订单,仅有的一部分订单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并且项目预算很小。这就意味着,中国软件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和印度截然不同,从开始谈判到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解、代码的编撰,到编程、测试再到维护,都是由一个团队从头做到尾的,团队内部不可能开展精细化的分工,否则不足以产生效益。

  印度模式再遭中国质疑

  中印软件产业格局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同,从而软件人才培训的模式也必然不同。印度企业所需要的是“软件蓝领”这种IT人才培养模式,而中国企业需要的则是IT工程师培训模式,需要能够从头到尾把项目做下来、跟下来的IT工程师。

  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印度模式”反而在中国大行其道。根据信息产业部发展研究院的《年度IT市场评测报告》,截至2004年底,国内拥有印度背景的IT培训机构占据了中国IT培训市场23%的份额,2005年他们明确提出要占据40%的市场份额。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4年间,除厂商认证方式外,85%的国内培训机构都在向学员鼓吹“软件蓝领”的巨大优势和前途。

  “中国其实已经陷入对印度模式的依赖。”居德华教授担忧的正是这个现状。

  于是,从2月27日的2005年中印软件峰会以来,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国内IT培训界就对“印度模式”发起了好几轮批判。

  中国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何克清教授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化水平之所以比印度低许多,人才瓶颈就是主要的症结之一。”据何克清教授分析,印度模式培养的主要是“软件蓝领”和“软件工人”,是从事底层基础编程工作的中低层次人才,而我国目前更需要的是软件架构、设计方面的中高层工程师。

  “不是说印度模式不好,只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中国不能依赖印度模式来发展中国自己的软件产业。”一软件企业总裁对记者表示。

  “印度模式的缺陷在于,它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基础程序员,是单一技能型人才,他们往往只是项目某一环节的参与者,缺乏对项目进行全盘运作与管理的能力。而中国企业需要的是IT工程师,企业需要他有能力把项目从头做到尾,他不仅要参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还要对项目的执行进行全盘规划,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从事中国IT培训长达5年时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孙元凯博士对印度模式充满质疑。

  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面对记者采访时则感慨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愿意把作为信息产业灵魂的软件产业完全建立在他人的智慧上。”作为中国民族软件的标杆式人物,求伯君的呼吁震动人心。

  市场呼唤本土化模式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IT人才培训模式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都在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资深IT教育者,孙元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软硬’兼备的人才。”据他分析,印度模式倡导所有需要加以运用的语言,重在掌握某一编程模块的知识,重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而我国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师、项目总设计师,更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企业要求他们不但能够设计和测试程序,还要承担制定计划、控制质量、协调资源、总结报告等任务。显然,这与印度模式培养的“初级、一线操作人员”有着重大的区别,更加侧重对人才的“软能力”需求。

  与此一致的是,国内众多软件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对“软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企业看来,与其招聘一个技术工人开发一些基础程序,远不如招聘一个软件工程师去运作一个大项目,二者之间的收益差距绝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市场呼唤“软能力”人才,但实际上满足这种培训需求的IT培训机构却为数不多,因为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带着“印度模式”背景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一方面市场上的软件人才供给旺盛,一方面软件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据孙元凯分析,主要来自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缺失,“因此要有一种新的IT培训模式,要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IT培训模式”。

  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培训模式?甚至,能不能最终超越印度模式呢?

  华育国际副校长邓江给出了大胆预测:“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起自己的IT培训模式,这将是中国IT培训产业的一大转折点。2005年,中国IT培训产业必将迎来一场变革,其明显的标志是——从照搬洋培训过渡到本土化培训模式,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从学历教育、厂商培训过渡企业订单式培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

 

 

-->更多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2005 上海巧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沪 ICP 备 05001802 号
网络实名: 上海网站建设上海网络公司上海仓存管理软件 电话: 021-50757260 50769776 50758883 传真: 50757260-14
地址:上海市浦东枣庄路 683 号(金杨经济服务中心) 6 楼 邮编 :201206 E-mail:webmaster@soeasy.cn